“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”,这句出自春秋时期范蠡对越王勾践的话益阳指,意思是:当鸟儿飞尽时,弓就藏起来;当狡猾的兔子死了,帮手就被煮了。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政治哲理——当某个人不再有用时,他可能会被抛弃,甚至遭遇灭顶之灾。越王勾践在听到这话后,便杀了曾帮助他打败吴国的功臣文种。
“鸟尽弓藏”这个比喻,后世成为了许多帝王处理手下功臣的一种做法,尤其是对那些有重大贡献的臣子或将领。尤其是武将,由于掌握兵权,他们的威胁常常让皇帝心生忌惮。毕竟,文臣没有兵权,一般不敢对抗皇帝;而武将手握兵权,一旦反叛,轻而易举便能推翻政权。因此,皇帝对有显赫战功的武将格外警觉。
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武将,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展开剩余82%白起之所以被后人称为“战神”益阳指,是有原因的。据统计,战国时期死于战场的总人数大约是两百万,而其中大约一半都是死在白起手下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白起所参与的战役中,从未尝过败绩。这种战绩,即便在其他朝代也极为罕见,更不用说战国这个人才辈出、战火连绵的时期了。
白起的功勋源自他一次又一次的胜利。从最初,白起仅是一个普通的部将,但经过三场主要战役后,他就已经达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。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伊阙之战。当时,韩国和魏国联合起来阻止秦国东进,双方在伊阙展开激烈会战。结果,白起不仅带领秦军获胜,而且以极为出色的战术,全歼了韩魏联军24万大军,震动了整个战国。
接着,白起又在鄢郢之战中大败楚军,攻占楚国都城郢都,迫使楚国君臣东迁,并摧毁了楚国的先王陵墓,给楚国造成了严重打击。这一战后,白起被封为“武安君”,再度声名赫赫。
然而,白起的传奇并未止步于此。最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益阳指,白起率秦军迎击赵国的45万大军。经过巧妙指挥,秦军最终以仅一半兵力的代价,全歼赵军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。
尽管白起战功赫赫,但他并未得到应有的尊荣。由于功勋过于显赫,他的地位迅速超越了许多其他臣子,这引发了他们的嫉妒,而秦昭襄王也开始对他产生忌惮。白起原本是范雎推荐的人选,但随着赵国的游说,范雎对他产生了反感,并建议秦昭襄王防范这位功高盖主。随着白起逐渐受到打压,他心生怨气,最终在一次拒绝秦昭襄王的请求后,遭到贬为庶人,并被迫自尽。
和白起相比,其他一些名将的结局也不太好,甚至有的令人唏嘘。比如韩信,原本只是一个贫苦的青年,在家乡淮阴常常被人轻视。后来,随着秦朝暴政的崩塌,韩信投身起义军,加入了楚军。尽管他胸怀大志,渴望为项羽出谋划策,但由于项羽的性格刚愎自用,始终未能重用他。于是,韩信暗自离开,投奔刘邦。在刘邦麾下,萧何慧眼识才,将韩信推为重要将领。
几场战斗后,韩信的威望越来越高,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,帮助刘邦取得天下。然而,刘邦虽然心中感激韩信,却依然忌惮他的军事实力。即便刘邦最终封韩信为楚王,但他依旧心生疑虑,甚至借口巡视,亲自去韩信的地盘擒拿他,最终在吕雉的帮助下,将韩信处决。韩信的悲剧也因此成了历史的警示。
与白起和韩信不同,唐朝的郭子仪则是另一番景象。郭子仪是唐代的大将军,被誉为“七朝元老”,从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开始,他历经安史之乱,并凭借无数战功,逐渐权倾朝野。郭子仪的权势一度让皇帝都忌惮,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皇室的忠诚和礼让。
一次,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妻子升平公主发生争执,郭暧因气愤而说出了一些不敬皇室的话。虽然这番话让唐代宗大为恼火,但他并没有动怒,而是默默叹息:“如果郭家真有当帝之心,那么天下哪还轮得到我们家?”他知道,郭家太强大,连皇帝都不能轻易对付。因此,郭子仪知道这一幕后,只是简单地惩罚了儿子,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。
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有杰出表现,在晚年仍能领兵抗击吐蕃,显示出其老当益壮的一面。即便他去世后,唐德宗也特别为他设立了较高的谥号“忠武”,并允许他墓地的高度超过常人,以彰显他的功绩和地位。
总的来说,武将是否被皇帝清算,往往取决于君主的胆量和权力。如果是秦昭襄王、刘邦这样的皇帝,他们通常不会容忍功高盖主的大臣;但如果是像唐代那些皇帝,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,他们则更为谨慎,通常会选择与这些大臣和平相处,以免自讨苦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