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551年9月28日,孔子在山东曲阜的一个清晨诞生了。那时,他的父亲叔梁纥已年届六十七,是父亲的晚年得子,也是父亲唯一健全的儿子。孔子的母亲颜徵当时才十八岁,年轻而聪慧。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,也为孔子的出生松了一口气。因为在孔子出生前,叔梁纥的正妻施氏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盈策略,而妾氏孟皮生的儿子也因残疾未能为家族继承。孔子的到来,意味着这个家族有了继承人,也为家里带来了希望。
叔梁纥虽为没落贵族,但仍然享有“士”的身份,属于贵族阶层。然而,孔子三岁时,他的父亲就去世了。母亲颜徵作为妾室地位低下,孔子和母亲被迫离开家族,搬到曲阜的阙里住,从此,孔子的贵族身份也未被家族承认。孔子和母亲相依为命,母亲在艰苦的生活中缝缝补补,维持着家里的生计,而孔子则学着做一些小工挣钱。虽然生活贫困,但孔子天赋异禀,母亲不甘心让儿子一辈子低人一等,因此很早就让孔子学习“六艺”——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
展开剩余83%孔子聪慧异常,学习进展神速。别人花五天学会的,他只需两天。六岁时,他便要求母亲教他认字,短短一个月,竟能记住六百个汉字。他还常常和小伙伴一起模仿祭祀礼仪,连仪式的细节都能一丝不苟地执行。这种天赋和努力让孔子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扬,被视为神童。
孔子从小就好学不倦,尽管他天资出众,却始终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。十七岁时,母亲去世,孔子守孝三年后,十九岁的他首次踏出家乡,前往宋国,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亓官氏,并与之结婚。第二年,亓官氏为他生下了儿子孔鲤。孔子对鲁国国君的赏赐表示自己得到了认可,因此用“鲤”字给儿子取名,寓意着自己的事业也有了起色。
然而,随着家庭人口增加,孔子的生计愈加困难。幸好,他在朝廷担任了小官职,先是负责管理仓库,后又管理牲畜,慢慢地有所收入。到了35岁,孔子的仕途却依旧波折不断。尽管鲁国国君鲁昭公曾赏赐他鱼,孔子以为自己即将得到重用,然而结果并非如此。
当时,鲁昭公因政变流亡海外,鲁国陷入了政治混乱。此时的孔子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施展抱负,于是他决定前往齐国谋职。然而齐国情况也不好,尤其是齐国国君对孔子并不喜欢。尽管齐景公对孔子初时有好感,但最终孔子还是未能留在齐国。一年多后,孔子又返回鲁国。
回到鲁国后,孔子的仕途屡屡受挫,他逐渐放弃了做官的打算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私人学府的建设上。他开始收取学费,经济状况有所改善。在此后的十四年里,孔子的私学逐渐壮大,吸引了大量有志学子,如子路、颜回、冉有、子渊等杰出弟子。孔子与他们一起探讨“道”,研究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此时的孔子,心灵得到了宁静,虽然并不富有,但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孔子的妻子亓官氏并未对这段生活感到满足。她原本以为嫁给孔子后,能过上官太太的生活,但随着年岁的增加,她对孔子的选择产生了不满。终于,十四年后,孔子重新萌生了重返仕途的念头。五十岁时,孔子感到自己年事已高,意识到自己虽然办学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依旧无法实现自己更高的政治抱负。于是,他决定再度走上仕途。
正当孔子想重新入仕时,鲁国的阳货找上门,邀请他为官。然而,孔子拒绝了阳货的请求,因为他认为阳货只是一位陪臣,而他自己一直反对辅佐那些地位不高的国君。阳货曾在三十年前侮辱过孔子,孔子心中积怨已久,自然不可能答应他。
最终,鲁国政府意识到孔子的政治才干与智慧的重要性,于是任命他为中都宰,相当于今天的县长。孔子终于获得了自己一生中的一次重要职务。然而,孔子和亓官氏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疏远。亓官氏原本希望丈夫能够升职为更高职位,但孔子所得到的职务远远没有达到她的期望。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,最终,孔子决定与妻子离婚。
孔子离婚后,仕途再次陷入低谷。他因涉及削弱鲁国三桓的政变,最终不得不远离鲁国,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。此后,孔子走遍了卫国、宋国、齐国等多个国家,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机会。然而,因时局动荡,他始终未能获得重用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曾提到:“孔子明王道,干七十余君,莫能用。”孔子的一生,虽饱经风霜,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。
公元前482年冬天,孔子68岁时,终于回到鲁国,但他的心情并未因归乡而得到慰藉。得知唯一的儿子孔鲤重病,他急忙赶回家中,但孔鲤已去世。孔子悲痛欲绝,为儿子办丧事时,亲身体会到了“白发人送黑发人”的痛苦。
孔子在丧子之痛中逐渐放弃了仕途,专心于文化传承和教育。孔鲤去世后,孔子把精力投入到整理文化典籍和指导弟子们的学问。尤其是孔鲤的遗腹子孔伋,孔子视为亲孙般照顾,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。孔伋最终成为儒学大师,他的《中庸》一书承接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儒学的经典之一。
然而,孔子的晚年依然充满了悲痛。在孔鲤去世后,孔子失去了他最亲爱的弟子冉耕、颜回和仲由,他们的死给孔子带来了巨大打击。尤其是颜回的去世,更是让孔子无比痛心。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,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。颜回的死让孔子深感孤独和无助。
公元前479年,孔子最终因病去世,享年73岁。在临终前,他对弟子们说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”这句话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。孔子的遗体被埋葬在鲁国都城泗河旁,弟子们为他服丧三年,期间孔子弟子子贡守墓六年。孔子的葬礼之后,越来越多的弟子和鲁国百姓开始前往他的墓地祭拜,直到今天,孔子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世界。
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波折,但他的智慧与学问,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地位。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体制,也为后世提供了深远的文化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